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7:11:51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、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、CEO贺东东在主旨演讲中表示,ROOTCHAIN作为工业区块链,主要是用来构建生态型的智能制造的体系,会大幅提高生态协作和生态交易效率,这种生态型的效率的提升,有时候可能会远远大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,所以工业区块链是大有前途的,一定会给中国的智能制造的提升带来很大的助力。
要分清到底是谁排放的,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减排。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,矿业领导者应采取五项主要行动: 对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进行端到端的诊断,以了解哪些资产需要保护以免受实际气候变化的影响,哪些资产需要从脱碳中获益或受损 动员高层和董事会制定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 转向可再生能源,这可以降低矿山的电力成本,减少波动 将气候智能引入决策过程,如资本分配 通过报告、伙伴关系和其他主动措施(如气候风险披露)参与,随着气候预期的成熟,这些措施将变得更加重要 三、双碳之下,我国矿业如何直面挑战 今年是我国矿产能源业双碳元年,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,更是矿政改革和矿法修改的重要一年。
该公司已承诺实施巴黎协定的战略,并预计到2035年,其直接和间接排放量将减少30%。NMA美国矿业协会(National Mining Association)呼吁制定政策,通过更多地部署碳捕获、利用和储存技术来支持煤炭需求和降低排放。采矿业占全球温室气体(GHG)排放量的4%至7%,也面临着来自政府、投资者和社会的减排压力。随着全球工业电气化的继续,电动汽车和电池将为钴、锂和镍等创造增长市场。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副书记、副局长任辉在以《矿业制度与矿业产业发展研究》为主题的演讲中表示,矿业制度与法规滞后,与矿业发展的地质规律、自然资源规律、环境规律、经济规律等基本规律与逻辑不相适应。
例如,Codelco在智利的一个铜矿使用太阳能,而Fortescue Metals Group正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投资可再生能源。也就是说煤的需求会持续甚至迅速下降,而支持脱碳的新技术,包括风力发电,太阳能光伏发电,电动卡车和储能等,却将增加对其他开采原料的需求。推动低碳工艺革新,实施降碳升级改造,支持取得突破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,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技术和经验。
开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、再生资源分质分级利用技术、高端智能装备再制造技术、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技术等共性技术研发,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。(二)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,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,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,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技术产业,持续优化重点区域、流域产业布局,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%。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。
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。鼓励制定高于现行标准的地方标准、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。
强化以电为核心的能源需求侧管理,引导企业提高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。打造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,以数据为驱动提升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、绿色制造和运维服务水平。鼓励氢能、生物燃料、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、水泥、化工等行业的应用。发展工程机械、重型机床、内燃机等再制造装备。
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突破,发挥大企业支撑引领作用,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。推动建立绿色低碳标准采信机制,推进重点标准技术水平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估,畅通迭代优化渠道。有害物质源头管控能力持续加强,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,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 10%。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。
坚持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,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、高效利用,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,提高单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,促进节能降耗、提质增效推进相关专业学科与产业学院建设,强化专业型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。
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,建设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,推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。鼓励工业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承诺机制,倡导供应商生产绿色产品,创建绿色工厂,打造绿色制造工艺、推行绿色包装、开展绿色运输、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,形成绿色供应链。
坚持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,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、高效利用,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,提高单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,促进节能降耗、提质增效。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,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,优化创新体系,激发创新活力,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,培育壮大工业绿色发展新动能。(六)引导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 增加绿色低碳产品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,引导绿色消费,创造新需求,培育新模式,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,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。(五)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 强化源头减量、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污理念,大力推行绿色设计,引领增量企业高起点打造更清洁的生产方式,推动存量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,引导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。(九)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 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,完善绿色评价和公共服务体系,强化绿色服务保障,构建完整贯通的绿色供应链,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基础能力。
依托各类引知引智计划,构筑集聚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绿色低碳科研创新高地。对以煤、石油焦、渣油、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,采用清洁低碳能源替代。
针对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、基础工艺、关键基础材料等实施一批节能减碳研究项目。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、第三方评价、城市环境服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,提供绿色诊断、研发设计、集成应用、运营管理、评价认证、培训等服务积极 参与绿色服务国际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规则制定。
推动企业建立完善节水管理制度,建立智慧用水管理平台,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。推进企业、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,实现串联用水、分质用水、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。
加快制定涵盖能源、资源、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等数据信息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标准。强化先进适用标准的贯彻落实,扩大标准有效供给。鼓励以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为依托进行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。(二)发展环境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。
严格落实电器电子、汽车、船舶等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控要求,减少铅、汞、镉、六价铬、多溴联苯、多溴二苯醚等使用。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,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,推广万种绿色产品,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。
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,提升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能源资源的绿色供给能力,推动重点开发地区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,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,鼓励生态产品资源丰富地区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。鼓励氢能、生物燃料、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、水泥、化工等行业的应用。
推动建立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,建立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有害物质数据库,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,创新开展大数据监管。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、管理与应用。
深化产品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应用服役、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,加快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数字孪生、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,提高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和效益。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5.1%、33.7%,分别提高了3.3和 1.9个百分点。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附加值高、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新引擎,加快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船舶、绿色环保、高端装备、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。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。
依托重点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业,探索建立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和培训基地。开展节能诊断,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。
制定工业节能监察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管理办法。鼓励制定高于现行标准的地方标准、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。
加强沟通协调,强化跨部门、跨区域协作,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,落实规划总体要求、目标和任务,打好政策组合拳。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,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%。
发表评论
留言: